PayFi 来袭,加密货币跨境收单法律合规要点

撰文:郑弘德、邵嘉碘

如果将金钱理解为一种能量形式的存在,支付媒介与工具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社会效率的飞跃与权力结构的重塑——从贝壳到金银、纸币,再到移动支付,无不如此。加密货币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进程的又一次飞跃,而由 PayFi(支付金融)驱动的革命正悄然兴起,以钱包为入口,重新定义全球价值交换的底层逻辑。

PayFi 顾名思义为 Pay+DeFi,融合了支付(Pay)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理念,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加密货币在支付场景中的高效应用,同时优化资金的时间价值。人们评价 PayFi 最终指向的世界里,没有沉睡的存款,只有永动的价值……

在 PayFi 的这一愿景中,「Pay」(支付)部分尤为关键,加密货币跨境收单业务作为其核心环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低成本、实时结算的跨境支付,成为连接全球消费者与商户的桥梁。然而,加密货币跨境收单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复杂的法律合规挑战,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严格监管和国际多元框架下,其合法性与合规性成为企业创业和展业的首要关切。

本篇文章,曼昆律师聚焦加密货币跨境收单业务,对比其与传统跨境收单的业务模式差异,向希望抓住风口、开展相关业务的创业者提供专业意见,揭示其面临的法律合规挑战。

传统收单 VS 加密货币收单:重塑跨境支付 1. 什么是收单?

收单业务(Acquiring Service)是指金融机构或支付服务提供商为商户提供支付受理、资金清算和结算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商家接收消费者的付款并将资金转移到商家的账户。

而加密货币收单平台是指能够让商家使用的、接受消费者使用加密货币进行支付的收单系统,收单平台负责将消费者支付的加密货币兑换成法币并最终转移至商家的银行账户。

2. 传统跨境收单:利润吞噬者

跨境收单业务通常涉及企业接受来自全球客户的支付,尤其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和数字娱乐等领域。然而,传统跨境收单面临以下问题:

高昂成本负担:传统跨境支付依赖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如 PayPal、Stripe),每笔交易往往伴随着多重费用——支付网关费、跨境手续费、货币兑换费等累加起来,可能占交易额的 3%-6%,甚至更高。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中小企业或高频小额交易的电商来说,是很高的成本压力。

结算周期冗长:传统体系中,资金从客户支付到企业账户的旅程如同「长途跋涉」。银行跨境转账通常需要 3-5 个工作日,甚至更久,尤其在涉及小币种国家(如非洲的肯尼亚奈拉或拉美的秘鲁索尔)时,清算延迟可能长达一周。这不仅拖慢了企业的现金流周转,还可能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本资讯链接: - 雷电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为用户 深潮精选 投稿,不代表 雷电财经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版权声明:内容及插图归源作者所有。文章为源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雷电财经 立场。
温馨提示:如您对本文存在异议,或不巧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